永远怀念-百万用户的选择!

永远怀念

当前位置: 永远怀念 > 清明扫墓 >

从西宁的儿歌看古老民俗

从西宁的儿歌看古老民俗:西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的熏陶,从西宁人小时候就开始了,那动听的儿歌,深深印在了我们的心中,影响了一生。 襁褓中..
西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的熏陶,从西宁人小时候就开始了,那动听的儿歌,深深印在了我们的心中,影响了一生。襁褓中的婴儿,对外界的感性认识,往往是从老奶奶嘴里的儿歌开始的。“娃娃、娃娃睡着着啊嗷嗷/奶奶上山摘麦穗呀嗷嗷/摘下麦穗磨白面啊嗷嗷/烙下的油饼香又甜哪嗷嗷。”在悠扬的语调,轻松的节奏中,小孙孙慢慢入睡,稚嫩的小脸上留下甜甜的憨笑。很快,小孙孙们会爬了,他们不甘于老呆在大人们的怀里,或爬在炕上,或爬在地下,偶尔,小脑袋会碰在墙上,小手会被地下硬物碰疼,小娃娃们便发出哭声。这时,爷爷奶奶们又会哼着儿歌哄孙孙:“娃娃、娃娃悄悄儿/爷爷买给个刀刀儿/刀刀儿割手哩/尕阿哥笑着拍手哩/娃娃、娃娃你不哭/奶奶煮给个油骨都。”娃娃们便破涕为笑了。小宝宝们学会站立了。做父母的,心里自然是甜甜的,往往会向前拉起宝宝的小手,唱起了儿歌:“能、能、站/能、能、站/好娃娃/快快站/今儿站/明儿蹿/后儿骑马上南山。”在这样的鼓励下,小宝宝真能很快由站到蹿了。待到蹒跚学步时,大人们又会带着幼儿到河边看南飞的大雁:“一大一溜儿/大河沿上炒豆儿/豆儿焦了/雁儿高了/豆儿没焦雁儿没高。”“炒豆儿”,是以炒豆儿时的响声暗指群雁落河边后嘈杂的呼唤声。随着孩子身体的发育,智力也在同步发展。“一二三/山连山/四五六/水儿流/七八九/开步走。”将数字融入儿歌,易记易懂。孩子们知道的多了,儿歌又不失时机地跟了上来:“古今儿古今儿当当/猫儿跳到缸上/缸扒倒水扬掉/青石板儿我洗掉/山里的哥哥烙馍馍/馍馍来?狼抬了/狼来?上山了/山来?雪盖了/雪来?化水了/水来?调泥了/泥来?漫墙了。”一问一答,有板有眼,侧面地叙述了农家生活的一些场面,生动有趣。孩子们很快就到了捉迷藏的年龄,青海方言叫“藏麻麻忽儿”。这时也有儿歌:“藏来藏来,麻麻忽儿/麻麻忽儿老窝来/大的不来小的来。” 孩子们游戏的内容十分丰富,男孩儿们最喜欢玩“官兵捉贼”,对于这个游戏也有儿歌:“官兵捉贼/手腕儿打给/过金桥过银桥/贼性改掉好不好?” 女孩儿家,爱玩“贴金泊”游戏:“金泊金泊上台台/马家姨娘端茶来/茶又香饭又香/闪干闪骆驼驮麝香。”儿歌不仅描述了过去的风情,还教女孩儿茶饭手艺,句句成双,平仄押韵,富有情趣。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岁左右时,就要背着背斗,拿着粪叉,到田野去拾粪。看一个娃娃是否成才,就要从孩子小时候是否勤于拾粪。人多粪少,孩子们往往跑着喊着抢着,一路笑声,倒也快活。儿歌云:“豆角儿豆角儿结结/大门上站着的爹爹/手里拿的尕手巾/过来过去擦眼睛/眼睛擦得明溜溜/看我背的尕背斗/挂背斗,拿粪叉/我家的粪堆实话大/庄稼一枝花/馒头蒸得大/马粪晒得干干的/灶火里烧得旺旺的/尕炕儿煨着烫烫的/爹妈睡着香香的。”自小不仅懂得拾粪等农活,还知道拾粪的用途,以及对父母的孝敬,寥寥几句,情感自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上扫墓
相关文章
微信建馆
扫描上面二微码,免费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