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怀念-百万用户的选择!

永远怀念

当前位置: 永远怀念 > 挽联大全 >

一幅挽联寄哀思(2)

上联写季先生的学问和事业,自然想到三通。与其他学贯中西的学者不同,季先生除通英语、俄语,汇通英美文化、苏俄文化外,他还通梵文,通吐火罗文

  上联写季先生的学问和事业,自然想到“三通”。与其他学贯中西的学者不同,季先生除通英语、俄语,汇通英美文化、苏俄文化外,他还通梵文,通吐火罗文,对印度文化尤其是印度佛经有很深的造诣。印度总理还就季先生逝世致电中国总理温家宝表示哀悼。像钱钟书先生,可以说他通中西,但不能说他通华梵。所以在描述季生先学贯中西、汇通古今时,另提出一个“通华梵”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强调了季先生做学问更加广博的特点。讲了“三通”,接下来自然要讲他一生当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也”。“三通”之人所传之“道”,不是一般的“道”,而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的“至道”。季先生一生呕心沥血培育英才,他因北大而骄傲,北大因他而荣光。把季先生一生所做的学问、事业捋一遍,再想到他出生山东,从圣人之乡走来,学问根基也是从儒学开始的。把这些内容概括进去,上联就算完成了。

  下联写季先生的道德境界、为人师表。这最突出的表现在季先生晚年坚辞“学术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三顶桂冠,为媒体广为传颂和称道。这“三辞”,就是季先生本人的话,我只是把它串起来。从文气上看,上联“三通”,一层一层递进;下联“三辞”,一层一层递减。用“三辞”对“三通”,从广义对仗讲,是难得的佳构,读起来抑扬顿挫,余韵无穷。“大名无名”者,套用了老子“大象无形”的话。像季先生这样的大学者,一是早已把各种名分抛引到九霄云外;二是如果单用某一个名分也是难以概括的。在学术界,在中国,在天地间,“季羡林”三个字,已成为一个为人所熟悉、为人所共识、意蕴丰富的文化符号,毋须再在前面添加什么形容词。季先生对他生活和工作的北大校园燕园是十分有感情的,他专门写燕园的散文就有四五篇。“未名湖”是北大校园知名度很高的人文景点。提起北大校园,学界有所谓“一塔湖图”之说。这“湖”就是未名湖,它可代指北大,是北大的象征。我想当年先哲起这个名称可谓用心良苦:一是针对千百年来知识分子好名好利的痼疾,起名“未名”,以彰显淡泊名利、宽容无争之意;二是这一景点的人文蕴含,实在太丰富了,“地纳万象,无名写湖”。季先生的散文名篇就叫《梦萦未名湖》,魂牵梦绕的地方啊,可见他对未名湖恋之深爱之切。辞去三顶“桂冠”的季先生,未名湖自然是他理想的归宿,在这里他能自由自在地欣赏湖光塔影、春风杨柳以及倾听莘莘学子在湖畔的琅琅读书声。

  我把成熟的构思向朋友诉说,获得他们的支持和赞许,挽联命意分寸上几经切磋,平仄对仗上的数次推敲,最后便形成这样的文字:

  文望起齐鲁通华梵通中西通古今至道有道心育英才光北大;

  德誉贻天地辞大师辞泰斗辞国宝大名无名性存淡泊归未名。

  如果说这副挽联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紧扣季先生的学问、道德、和北大的关系,基本不用什么形容词,去掉了谀词、缛词和溢美之词,也去掉了一般用于哀悼逝者的空话、大话和套话,完全是客观的平铺直叙。力求明白晓畅中优雅精致,朴素平实里透巧思韵味。季先生爱荷花,他庭院前池塘里有他亲手栽种的被人称为的“季荷”。名人雅士爱荷的很多,各人有各人的爱法。联系季先生一生简朴的作风,我猜想他对“季荷”情有独钟的,也许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吧。我写挽联,也是循着这个思路。挽联如遗像,挽联如“季荷”,遗像、挽联和“季荷”这三个意象告诉世人的,是一个洗去铅华的本真的季羡林!

  7月19日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社会各界人士送别季羡林先生的日子。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庄严肃穆,哀乐低回。礼堂正门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季羡林先生”,横幅下面长长的挽联采用的正是我写的文字。前来悼念的人们包括媒体记者很关注这副挽联,有的用相机拍下来,有的把它抄下来。我能为先生最后做这样一件事,一直哀痛的心略感一些慰藉。我随着悼念的队伍缓步走到先生跟前,头脑顿时产生幻觉,似乎像从前那样走进先生的家,想请先生对我写的东西进行评说。但先生安卧在翠柏和菊花中间,从此再也不可能起来,再也不可能聆听先生的教诲了,巨大的哀痛涌向心头,泪水模糊了视线,我深深地给先生鞠了三个躬。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上扫墓
相关文章
微信建馆
扫描上面二微码,免费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