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怀念-百万用户的选择!

永远怀念

当前位置: 永远怀念 > 姓氏起源 >

束姓起源,束姓分布,历史上的束姓名人(6)

孙。黄帝轩辕氏一生共有25个儿子,其中有功德者14人,这14人被黄帝“胙之士而命之氏”为十姓:姬、酉、祁、已、腾、 任、荀、侥、偎、依是也。束姓

孙。黄帝轩辕氏一生共有25个儿子,其中有功德者14人,这14人被黄帝“胙之士而命之氏”为十姓:姬、酉、祁、已、腾、
任、荀、侥、偎、依是也。束姓的先人是黄帝的25个儿子之一,名叫昌意,因战功显赫被赐姓“姬”,因昌意的母亲是苗族人所以被称之为苗裔。从昌意到他的第十代孙阏殳止,始终姓姬。昌意的第11代孙曰胡公者,被封为陈候,并赐姓妫,一度称之为妫姓陈氏,其职责主要是保卫虞瞬帝的陵园,从此由姓姬改为姓“陈”。从胡公起至他的第13代孙名叫陈完,即敬仲奔齐,官居极品,食邑为田,得到大片封地,从此又改“陈”为“田”。从陈完到他的第18代孙田安,因田氏在齐世代为相,名声显赫,由于秦吞六国,惧始皇诛灭,避居东海兰陵,即山东泽县,现已划归枣庄市又改田为疏。从田安改疏至其第4代孙疏孟达,因田安之子疏广(齐国宰相田单裔孙)孙疏受均系汉宣帝的老师,分别拜为太傅、少傅,疏广子孙在汉室世代为官,疏孟达和王莽奸党势不两立,宁愿绝足也不与奸党为伍,因此去“疏”之“足”字旁改姓为束。避居元城,即今河北省大名市。据史载,束氏自古以来几改其姓,人称之为愈显愈改,愈改愈显也!自孟达公改疏姓为束姓,传至肥南“维”字辈,舒城“学”字辈、濡须“家”字辈已经83代,加上以上这几个字辈现有的后孙,束姓从有以来已有88代朝上矣。查阅肥南束氏宗谱第一卷,舒城束氏宗谱第一卷,濡须束氏宗谱第二卷,此三宗谱统一记载他们的共同祖先是铎公。即珊公之长子、道公之长孙也,元末道公是进士出身,官至太常寺正卿,生七子,名曰珊、瑚、琥、珀、珍、珠、玛;元末其长子珊令南陵,生儿子,名曰铎,鉴,铎生三子,名曰寿、禄、莆,长子寿过继给其叔父鉴。
相传束氏在朱洪武打江山时立过战功,后将濡须河畔的永思墩周边一大片土地作为御赐,均寿一支从此在那里繁衍生息
。均禄、均甫见肥西(清平乡九连沟,又名神灵沟,离合肥市60华里)土地肥沃,气温温暖湿润,于明朝中前(约公元
1388-1428年)迁徙到此。后来,为避战乱,均甫一支徙居舒城。
据家谱载述,合肥束姓的先人由陈姓改为田姓时,籍居山东省腾县东南(是先人田婴,任齐国宰相,封于薛)。秦吞六国,齐灭亡,因田婴、田文(即孟尝君)、田单等人在齐世代为相,惧诛灭避居兰陵(即山东泽县,现归枣庄市)改姓疏。王莽篡位,疏家与王莽势不两立,因敌强我弱,只得去“疏”之“足”改姓为束姓,避居元城(即今河北省大名市)。后随宋室南迁到江苏句容。元末,珊公令南陵,以仕籍居芦塘(即今安徽省南陵县境内)。至珊公孙子均禄、均甫又迁至肥西清平乡九连沟,均甫一支徙居舒城,尔来五百余年矣!从铎公到舒城均甫支下的“学”字辈,无为濡须均寿支下的“家”字辈,合肥南乡均禄支下的“维”字辈已有21代矣。上述均寿、均禄、均甫乃同胞兄弟,其后裔修谱为什么各行其是,三家后孙的字辈皆不统一呢?其原因诸多,但主要原因是三兄弟数经迁徙,各处一方,过去信息不通,交通闭塞,又加上苛捐杂税,民不聊生,三兄弟分手后舒城束姓到铎公曾孙温公,濡须束姓到铎公的曾孙麟公,肥南束姓也是铎公的曾孙锡嘉公才修的,下一代之间由于环境所逼,联系甚少,其中舒城束姓和合肥束姓因祠堂地址意见分歧大,舒城要求将祠堂建在牯楼岗,合肥束姓意见将祠堂建在义兴集,双方争执不下,所以就各修各的,但谁都承认彼此之间是一脉所生。自孟达公著束姓至珊公先后62世,历年久远,不免遗缺舛讹,上述肥南、舒城、无为等地仅系道公的长子珊公的长孙铎公一支的后裔已遍及长江南北,总人数超过十万余口,然道公的二子瑚公,四子珀公,五子珍公,六子珠公,七子玛公的后裔的众寡居所均无以考证,
据丹阳束氏家谱载,三城束氏约于公元1127年迁自合肥扈跸(跸是皇帝的行宫,扈是护卫)以统领公,讳振祖(宋大观戊1108年援统领将军)为始祖,旧谱载其行居16,统领公的父兄旧谱无载。另一支是道公三子琥公为刺史迁金檀(丹阳),而今丹阳一支支系繁衍,密部于棘林、胡桥、访仙、陵口等乡,方圆几十里有遍地束之称。上述的道公,人称之为道七公,他排行老七,他几位兄长的后裔众寡居所也无以查考。束氏由来,上下近2000年,千支万派分散于四面八方不可胜数,安徽、江苏两束氏居多,尚有史可查,河北、山东、河南等地束氏更广,由于年代久远,文献少述,时移事迁,见闻泯没,悬步仰追,如梦如诉!可慨可叹!感叹之余,尚望后世贤者考古发掘,拨开谜团,找出正确答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上扫墓
相关文章
微信建馆
扫描上面二微码,免费建馆!